商業週刊 立委劉憶如主張分階段減稅,不必一步到位 台灣投資海外資金去年衝高到一兆四千多億元,是過去平均的兩倍以上,劉憶如認為,台灣最有錢的一○%懂避稅,最窮的一○%沒有錢,而八○%中產階級卻因儲蓄被懲罰,導致資金出走……。 整理/李盈穎 最近立法院討論遺產稅廢除的問題。其實現在全球都朝向廢除或大幅調降遺產稅,台灣人不能再閉門造車,因為廢除遺產稅才符合公平正義。我們不用一步到位,要分階段。我覺得能做的就是大幅提高起徵點,全面廢除做為長遠的方向。 全球各國近年紛紛調降(或廢除)遺產稅的原因很多,國內許多人以為是在藉此吸引資金。但事實上,這只是原因之一,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資金的移動」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是在於投資機會、以及報酬率的高低,即使一個國家完全沒有遺產稅,若沒有什麼投資機會,報酬率又低,資金還是不會長期停留。 較星港報酬率低、稅率高 當然留不住資金 但是,如果像台灣這幾年越來越沒有投資機會,報酬率又低,稅率卻還比其他國家都高,資金外流的情況當然就雪上加霜,更加失去競爭力了。將香港、新加坡和台灣的稅制對照,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這兩年,台灣人大量至香港、新加坡開戶投資,把錢搬到國外。 香港在二○○五年十一月修法通過全面廢除遺產稅,新加坡則不但起徵點高(大部分人不用繳遺產稅),還有自住房屋價值在七百八十二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兩億六千一百萬元)以內者可扣除,不必申報遺產稅;房屋以外財產亦有約新台幣兩千萬元扣除額。另外,新加坡即使對少數需繳遺產稅的人,稅率也只有五%及最高一○%兩種低稅率。 相對來看,台灣目前遺產稅其實是全球最高(最高邊際稅率五○%),如此一來,國內資金當然越來越會往外走。民進黨執政前六年平均一年資金外流六千億元,去年一年資金竟流出一兆四千五百億元,這個金額是過去幾年平均的兩倍以上,資金外流狀況實在令人擔心。 全球搶著吸引資金的動機之外,國際上廢除遺產稅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認知到遺產稅的課徵其實是違背公平正義的。 課完所得稅,再課稅後所得 當然違反公平正義 從「公平正義」角度看,遺產稅是對個人雙重課稅。因為所得稅已經針對每個個人每年累積的財富課稅,而遺產稅則又針對每個個人終身累積的財富課稅,因此遺產稅其實是在個人繳納所得稅後的「稅後所得」,再予以一次雙重課稅。 更諷刺的是,如果一個家庭的「稅後所得」全部花光,甚至浪費掉,則不需繳遺產稅。倒是另一個辛辛苦苦存錢儲蓄的家庭,反倒要繳遺產稅。因此「遺產稅」在近年來,被全球各國清楚認知是對個人及家庭儲蓄的「不當懲罰」。目前沒有課徵遺產稅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瑞典、葡萄牙、義大利等,美國亦分階段大幅調降遺產稅。 台灣除了最貧困的一○%的人,剩下的九○%都有儲蓄。依據統計資料,目前台灣平均家庭稅前所得為一百二十萬元左右,平均每年繳納所得稅二十五萬元,稅後所得因此為九十五萬元。這個每年九十五萬元的稅後所得,如果完全花光了,就不需繳遺產稅。但我試算如果一個家庭省吃儉用,每年都儲蓄和繳付房貸,工作四十年後,則可有至少三千萬元的財產,但這三千萬元留給自己的家人、小孩,卻要再被課一次遺產稅,這實在是我們政府對台灣所有儲蓄階級的再次剝削。 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自一九七八年就開始提倡廢除遺產稅,並發表經典論文闡述遺產稅制的不公平。他說有的父母親把錢花在小孩的教育上,也就是培養小孩的human capital(人力資本),政府不會予以課稅(在台灣就是送小孩去補習、上私立小學等,這不會課稅),可是如果家長認為小孩沒有讀書的興趣或能力,因此擔心小孩未來的生活,因而決定存錢留給他,這就變成遺產,必須要納遺產稅,無疑是剝奪為人父母自由選擇的權利。 調降或廢除是世界趨勢 為何台灣獨獨不同? 我們的財政部長不贊成這個說法,他的理由是台灣人許多財富不是辛苦得來的,而是從股票的資本利得得來的。如果這是我們財政部因而反對大幅調降或廢除遺產稅的理由,則並不正當。因為財政部應該去做資本利得稅制的檢討,而不是一方面違背國際潮流,一方面又讓中產階級去為不敢做稅制改革的財政部承擔責任。 還有,若要檢討資本利得稅的話,我們是用證交稅替代證所稅。有課徵資本利得稅的國家,像美國,資本有損失的時候,都是可以扣抵所得稅。這幾年台灣散戶都賠錢,但是大家不但沒有資本損失扣抵,甚至還繳了非常多的證交稅。即使台灣股票相對於所有國家表現低迷,但去年政府證交稅收入也收了九百億元,高達遺產稅收入的四倍。政府尤其不能把股票賺錢的人一竿子打成好像這些人都是罪該萬死,因此用課徵遺產稅來彌補生前沒對這些人課資本利得稅;甚至殃及無辜,連一輩子沒碰過股票的人,或在股票市場上賠慘了的人,都還要陪著繳交遺產稅。 這幾年台灣彌漫一種「共產主義」的氣氛,可能是因為所得分配惡化,大家有怨氣,都想要打擊有錢人。但除了最貧困和最富有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中產階級,這些人沒有聲音,也沒有力量和政府據理力爭,只好承擔所有的不公平。 想想看,台灣的大企業有可能接受這種重複課稅嗎?許多真正最有錢,累積最多財富的人,其實也是最會「避稅」的一群人。這些人背後有會計師協助,對於如何在生前移轉財產,有許多的知識及辦法,因而他們的小孩常常完全不用繳納遺產稅,這更是最大的不公平。我們不能只顧最有錢的一○%或最窮的一○%,因而犧牲掉占八○%的中產階級。 我問財政部長說,為何這幾年來整個世界的趨勢在重新檢視遺產稅之後,最後的結果都是大幅調降,或是全面廢除,而沒有一個國家調升?他沒有回答我。該有人顧到中產階級,為他們發聲說話了。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商業週刊 立委劉憶如主張分階段減稅,不必一步到位 台灣投資海外資金去年衝高到一兆四千多億元,是過去平均的兩倍以上,劉憶如認為,台灣最有錢的一○%懂避稅,最窮的一○%沒有錢,而八○%中產階級卻因儲蓄被懲罰,導致資金出走……。 整理/李盈穎 最近立法院討論遺產稅廢除的問題。其實現在全球都朝向廢除或大幅調降遺產稅,台灣人不能再閉門造車,因為廢除遺產稅才符合公平正義。我們不用一步到位,要分階段。我覺得能做的就是大幅提高起徵點,全面廢除做為長遠的方向。 全球各國近年紛紛調降(或廢除)遺產稅的原因很多,國內許多人以為是在藉此吸引資金。但事實上,這只是原因之一,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資金的移動」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是在於投資機會、以及報酬率的高低,即使一個國家完全沒有遺產稅,若沒有什麼投資機會,報酬率又低,資金還是不會長期停留。 較星港報酬率低、稅率高 當然留不住資金 但是,如果像台灣這幾年越來越沒有投資機會,報酬率又低,稅率卻還比其他國家都高,資金外流的情況當然就雪上加霜,更加失去競爭力了。將香港、新加坡和台灣的稅制對照,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這兩年,台灣人大量至香港、新加坡開戶投資,把錢搬到國外。 香港在二○○五年十一月修法通過全面廢除遺產稅,新加坡則不但起徵點高(大部分人不用繳遺產稅),還有自住房屋價值在七百八十二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兩億六千一百萬元)以內者可扣除,不必申報遺產稅;房屋以外財產亦有約新台幣兩千萬元扣除額。另外,新加坡即使對少數需繳遺產稅的人,稅率也只有五%及最高一○%兩種低稅率。 相對來看,台灣目前遺產稅其實是全球最高(最高邊際稅率五○%),如此一來,國內資金當然越來越會往外走。民進黨執政前六年平均一年資金外流六千億元,去年一年資金竟流出一兆四千五百億元,這個金額是過去幾年平均的兩倍以上,資金外流狀況實在令人擔心。 全球搶著吸引資金的動機之外,國際上廢除遺產稅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認知到遺產稅的課徵其實是違背公平正義的。 課完所得稅,再課稅後所得 當然違反公平正義 從「公平正義」角度看,遺產稅是對個人雙重課稅。因為所得稅已經針對每個個人每年累積的財富課稅,而遺產稅則又針對每個個人終身累積的財富課稅,因此遺產稅其實是在個人繳納所得稅後的「稅後所得」,再予以一次雙重課稅。 更諷刺的是,如果一個家庭的「稅後所得」全部花光,甚至浪費掉,則不需繳遺產稅。倒是另一個辛辛苦苦存錢儲蓄的家庭,反倒要繳遺產稅。因此「遺產稅」在近年來,被全球各國清楚認知是對個人及家庭儲蓄的「不當懲罰」。目前沒有課徵遺產稅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瑞典、葡萄牙、義大利等,美國亦分階段大幅調降遺產稅。 台灣除了最貧困的一○%的人,剩下的九○%都有儲蓄。依據統計資料,目前台灣平均家庭稅前所得為一百二十萬元左右,平均每年繳納所得稅二十五萬元,稅後所得因此為九十五萬元。這個每年九十五萬元的稅後所得,如果完全花光了,就不需繳遺產稅。但我試算如果一個家庭省吃儉用,每年都儲蓄和繳付房貸,工作四十年後,則可有至少三千萬元的財產,但這三千萬元留給自己的家人、小孩,卻要再被課一次遺產稅,這實在是我們政府對台灣所有儲蓄階級的再次剝削。 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自一九七八年就開始提倡廢除遺產稅,並發表經典論文闡述遺產稅制的不公平。他說有的父母親把錢花在小孩的教育上,也就是培養小孩的human capital(人力資本),政府不會予以課稅(在台灣就是送小孩去補習、上私立小學等,這不會課稅),可是如果家長認為小孩沒有讀書的興趣或能力,因此擔心小孩未來的生活,因而決定存錢留給他,這就變成遺產,必須要納遺產稅,無疑是剝奪為人父母自由選擇的權利。 調降或廢除是世界趨勢 為何台灣獨獨不同? 我們的財政部長不贊成這個說法,他的理由是台灣人許多財富不是辛苦得來的,而是從股票的資本利得得來的。如果這是我們財政部因而反對大幅調降或廢除遺產稅的理由,則並不正當。因為財政部應該去做資本利得稅制的檢討,而不是一方面違背國際潮流,一方面又讓中產階級去為不敢做稅制改革的財政部承擔責任。 還有,若要檢討資本利得稅的話,我們是用證交稅替代證所稅。有課徵資本利得稅的國家,像美國,資本有損失的時候,都是可以扣抵所得稅。這幾年台灣散戶都賠錢,但是大家不但沒有資本損失扣抵,甚至還繳了非常多的證交稅。即使台灣股票相對於所有國家表現低迷,但去年政府證交稅收入也收了九百億元,高達遺產稅收入的四倍。政府尤其不能把股票賺錢的人一竿子打成好像這些人都是罪該萬死,因此用課徵遺產稅來彌補生前沒對這些人課資本利得稅;甚至殃及無辜,連一輩子沒碰過股票的人,或在股票市場上賠慘了的人,都還要陪著繳交遺產稅。 這幾年台灣彌漫一種「共產主義」的氣氛,可能是因為所得分配惡化,大家有怨氣,都想要打擊有錢人。但除了最貧困和最富有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中產階級,這些人沒有聲音,也沒有力量和政府據理力爭,只好承擔所有的不公平。 想想看,台灣的大企業有可能接受這種重複課稅嗎?許多真正最有錢,累積最多財富的人,其實也是最會「避稅」的一群人。這些人背後有會計師協助,對於如何在生前移轉財產,有許多的知識及辦法,因而他們的小孩常常完全不用繳納遺產稅,這更是最大的不公平。我們不能只顧最有錢的一○%或最窮的一○%,因而犧牲掉占八○%的中產階級。 我問財政部長說,為何這幾年來整個世界的趨勢在重新檢視遺產稅之後,最後的結果都是大幅調降,或是全面廢除,而沒有一個國家調升?他沒有回答我。該有人顧到中產階級,為他們發聲說話了。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好聽的歌聲唱出懷念的美好副歌歌詞寫出我內心的懷念我懷念的作詞:姚若龍 作曲:李偲菘我問為什麼 那女孩傳簡訊給我而你為什麼 不解釋 低著頭沉默我該相信你很愛我 不願意敷衍我還是明白你已不想挽回什麼*想問為什麼 我不再是你的快樂 可是為什麼 卻苦笑說我都懂了 自尊常常將人拖著把愛都走曲折 假裝了解 是吧 真相太赤裸裸 狼狽比失去難受#我懷念的是無話不說 我懷念的是一起做夢 我懷念的是爭吵以後 還是想要愛你的衝動 我記得那年生日 也記得那一首歌 記得那片星空 最緊的右手 最暖的胸口 (誰記得) 誰忘了Repeat *,#我懷念的是無言感動 我懷念的是絕對熾熱我懷念的是你很激動 求我原諒 抱得我都痛我記得你在背後 我記得我顫抖著記得感覺洶湧 最美的煙火 最長的相擁誰愛的太自由 誰過頭太遠了誰要走我的心 誰忘了那就是承諾誰自顧自地走 誰忘了跟著我誰讓愛變沉重 誰忘了要給你溫柔(我懷念的) 我還有想要愛你的衝動我記得那年生日 也記得那一首歌記得那片星空 最緊的右手 最暖的胸口我放手 我讓座 假灑脫 誰懂我多麼不捨得太愛了 所以我 沒有哭 沒有說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商業週刊《文/曠文琪》一生只追求一個目標的人生規畫已經過時!美國研究顯示,每人一生從事12~15種工作,轉換跑道將是常態,你得未雨綢繆,隨時做好準備!「如果,我給你七千萬元,只要求你從此不再換工作,也就是放棄你轉職的權利,你願意嗎?」這是一O四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在二OO二年提出的問題。 當年,這個問題讓很多人難以抉擇。但是,當時大家都還有不轉換軌道的權利。五年後,情況已經反轉。全球化的趨勢讓職場環境激烈變動,根據職場顧問公司渥克資訊全球網路(Walker information Global Network)與智庫哈德遜機構(Hudson Institute)的研究顯示,不管自願或是非自願,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將會擁有十二到十五種工作,每份工作平均維持三點六年。 「轉換跑道將是常態,每個人都要準備重新當菜鳥。」暢銷書《C型人生》(Cycles)作者馬蒂.迪特瓦(Maddy Dychtwald)說。 生涯規畫學者已經將生涯轉換的能力列為二十一世紀的重要趨勢。美國勞工部在一九九九年所發布的一份名為〈二十一世紀的職場趨勢與挑戰報告〉中更明確表達。未來三十五年,所有人要習慣跳脫以往的工作組合模式,學習掌握變動。他們甚至還為這個趨勢創造了一個新字「Jobsolete」,意思是指因為職位忽然消失的失業者。 「過去我們聽天由命,但現在要學會安身立命,」專攻生涯規畫的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金樹人說。唯有化被動為主動,人才可以在每次生涯轉換時,都立於不敗之地。也因此,現在對於生涯轉換也需要有跟過去不一樣的思維。 新思維一:在高峰時布局下個高峰 用最豐富的資源掌握最多的機會現在,管理生涯須如同管理企業般周延。若要延長人的黃金職涯,與其被迫在走下坡時轉舵,倒不如主動出擊,在一個高峰時,就運用當下豐沛的資源與充裕的時間,布局往下一個高峰的能量。 在人生高峰投資未來確實有好處。首先,風險成本較低。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名為〈如何繼續卡在錯誤的生涯中〉(How to Stay Stuck in the Wrong Career)的文章,便剖析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無法轉換跑道。 結果發現,大家以為最好的轉舵方式是——已經要離開、決定接下來想做什麼,然後才開始行動,但其實變化是沒人預期到的。最好的方式,反而是漸進式的移動,這通常需要三到五年。一個方法是你可以在現職中透過兼差或是輪調的方式累積能量,另一個方式是小幅度的移轉領域,不斷修正,移往你最有興趣的方向。然而,嘗試需要成本,所以最好趁資源豐厚時進行。 高峰轉舵的第二個理由,是會有較多選擇機會。大多數人以為本身的專業技能夠,在高峰時轉舵,或是下山峰後再轉舵,結果都相同。《不確定下的投資》(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一書已指出:所有資本投資必須考慮到未來的選擇會增加還是減少的價值。如果等離職再考慮轉換,很可能失去選擇的機會,因為你需要一份工作的心態將主導你。 此外,許多人是在碰到了瓶頸、沒了工作才想要轉換跑道,但常常只是從現有的痛苦深淵,跳到另外一個痛苦深淵,路只會越走越窄。一○四人力銀行協理王榮春指出,「離職後才決定轉舵目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想要提前布局下一個黃金生涯,必須回到最關鍵的一項投資——「自己」。 新思維二:深入了解自己 小事聽從腦,大事聽從你的心 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觀察,中、高階的專業經理人,已太熟練觀察別人,但是卻鮮少觀察自己,當現實與認知出現落差時,心理的衝擊自然很大。很多人想轉換生涯,只想到專業技能或是人脈關係培養,卻略過「認識自己」這件事情。 「我放棄了與家庭、朋友相處的快樂,努力往上爬,卻發現,更大的快樂並不在那邊!」這是馬修最後放棄高位的原因。其實,這也是很多經理人內心的苦惱,一輩子費盡心思盤算每一步,但最後走到的地方,卻並非心中渴望。 其實他們可以更早兼顧內心渴望與現實的工作。「小事聽從你的腦,大事聽從你的心」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現代人太注重左腦的邏輯性思考,卻不信任右腦的直覺力。但事實上,這些直覺都是我們內隱學習的結果,它記錄著會讓我們有熱情的事物,並發出微弱的信號。 跟著興趣走,不代表就要犧牲薪水報酬。 《一生能有幾次工作》的調查就證實,很多人把興趣與生涯機會放在薪資前面,去選擇工作機會,但最後他們對薪資水準的滿意度,往往比「滿意」還高出三○%的水準。這也難怪成功學大師柯維(Stephen R. Covey),把「傾聽自己」列為成功必備的第八個習慣。 除了傾聽,要認識自己,很重要的一件事是盤點自己。 「只要想,沒有名片後的你,還會剩下什麼,你就能得到答案了。」兩年前辭去MTV台灣分公司副總裁暨董事總經理職務的王文華說。當時他自覺,內心的創意與熱情正在消失,「只好趁別人發現之前趕快停損,重新整理再出發。」 「雖然我鼓勵大家要勇敢,但是仍是要累積一定能力,如果什麼都沒有就轉,只是空轉。」王文華說。 新思維三:調整價值觀 要有歸零、正面思考的能力 轉舵並非轉業,轉業只是換工作,但轉舵卻可替你的人生再加分,那可以幫你換到更高的職位,或是更快樂與有成就感的人生。然而,轉舵時,包含你的價值觀、你與家庭、社會的互動,也將轉變,就算是預期內的轉舵,也需要心理調適期。 「換跑道的難度,比我想像難三倍,」從營建業轉舵到旅館業的牡丹灣Villa董事長曾忠信,被新環境硬是磨出了龜毛性格。他在營建業時,買地、養地、蓋房子,只簽五千萬元以上的支票,賭的是眼光,一年見輸贏;但是到了旅館業,為了要做服務,他連一盤菜要放三片肉還是五片肉、洋傘的顏色到底要多白,才會襯出湖水的顏色,都要反覆思索。 此外,「要有歸零的能力,還要能正面思考,不去看自己損失了什麼,」王浩威點出這些轉舵人能夠義無反顧往前走的關鍵。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三十歲時,被趕出一手創辦的公司,卻因禍得福,激勵他轉換到下一個更有發展性的領域,甚至後來還將先前的失土收回,他說:「我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點,發生當時看不出原因。但在路的盡頭,這些點都會連成一線。」 賈伯斯也說,「不要被你擁有的世俗東西,或別人的想法絆住手腳,趕緊去追求你心裡真正想要的東西!…你的時間有限,不要浪費在活別人覺得你該活的人生!」 別再抱著僥倖的心態,沒人知道好日子何時會結束。你必須開始學習,不做人生的棋子,而是能掌控全局的棋手。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天下雜誌 《文/楊淑娟》 其實,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會理財。研究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愈來愈熱門,點出許多人們經常忽略、又阻礙致富的盲點。理財、投資,應該是件理性的事。但是許多財務、投資專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卻發現,人們常常不自覺地跟自己的錢過不去!研究這些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behavior finance)愈來愈熱門,也點出許多人們忽略、卻足以妨礙致富的盲點:1.風險性資產偏低提倡理財教育的花旗銀行與法國Insead管理學院合作的調查發現,許多年輕人知道長期而言,時間、複利的威力可以增加投資報酬、降低風險,但當下卻因為怕損失,不敢輕易把資產投資在風險與報酬都較高的標的。例如,如果有一盤丟銅板賭局,擲出正面可以贏兩百元,擲出反面則輸一百元。以機率計算,參加賭局的人平均每局可以贏五十元,幾乎穩賺不賠。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卻平均要可以連擲六十四次,確保必是穩賺不賠,才敢參加賭局。相比之下,超過五成的香港人只要可以擲一次,新加坡人只要可以連續丟十三次,就會冒險嘗試。2.你沒有想像中的會存錢,強迫儲蓄效果大學界著名的《經濟研究季刊》刊登一篇報告,讓銀行客戶選擇要固定在每個月的哪一天把固定金額的錢存入儲蓄帳戶,還是隨時要存多少都可以。一年後發現,這些選擇強迫儲蓄計劃的人所存到的錢,比自己決定儲蓄時間與金額的人,多存到八一%的財富。3.你的卡奴指數比你想像的高行銷學者普烈雷克與賽門斯特針對麻省理工學院的企管碩士班學生進行一項實驗,問他們願意用現金還是信用卡、分別以多少錢購買NBA籃球賽的門票。結果發現,傾向付現的人只願意用二八.五美元購買門票;願意用信用卡的人卻願意花費六○.六元。兩相比較,信用卡使人多花了一一三%的消費金額。顯然,理財顧問們要大家剪卡或出門只帶現金、不帶信用卡,不是沒有道理。4.購買過多耐久財Insead管理學院的教授華頓布洛克等人在香港進行一項實驗,要七十二名消費者在五個星期內記錄所有的消費行為,包括花了多少錢、購買哪些東西、用什麼方法支付,以及這是炫耀性消費還是必需品。結果發現,在這總計兩千多件消費中,受試者在購買炫耀性與非必要性商品時會即時、或盡快付清;但在購買耐久的必需品時,卻容易用信用卡或申請貸款。因為他們認為耐久財可以使用很久,值得先買下再慢慢付清,而容易淪入貸款陷阱。5.花錢時,想想比例原則大家都認為,賺愈多錢時,消費佔總收入的比例會下降,存下更高比例的薪資。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這麼想,卻不見得這麼做。《消費者研究期刊》刊登一項研究,問大家如果收入是九千元港幣,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飲食、娛樂與購物。接著再問,如果收入是五百元與十六.二萬元,又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上述消費。結果發現,收入愈高,薪水用於消費的比例愈高。人們只注意到名目薪水的提升,可以花更多錢,卻沒有去計算,薪水中用於每一項消費的比例為何。6.過度自信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在一項財富趨勢研討會中,也提出不少人們在投資方面的盲點。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與見識,認為自己比較會選股、操盤,結果反而頻繁地轉手買賣股票、並且傾向投資高風險股票或投資過度集中。同樣的是,瑞典的研究調查發現,有高達八一%的創業者認為,他們的生意一定會成功。7.不願面對錯誤摩根富林明統計指出,有八成的投資人在需要現金時,會選擇賣掉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的投資。但是企業經營時,卻往往會留下有利潤的部門,結束虧損的業務,未來才能繼續產生收益。所以散戶們應該重新思考投資哲學,不要再不願認賠殺出、抱著慘跌的基金或股票,期待它有一天會回春。8.用不相關的資訊來做投資決策貝萊德證券投顧董事長張凌雲發現,人們常受制過去的經驗或想法,而用偏誤的資訊來分析未來與決定投資相關事宜。例如,不少人擔心美國景氣走緩,而不敢投資美國股票。但近幾年的經驗顯示,股價的走勢跟企業獲利的關聯較大,不管美國景氣如何,許多美國企業都在新興市場賺了大錢。如果執著於以往的舊觀念,就會與財富擦身而過。9.羊群效應摩根富林明的財富報告還指出,不少散戶都有相同的毛病,放棄基本面而隨波逐流。結果,常常買在高點、賣在低點。例如,在歐元剛上路那一段時間,不少投資人都盲從買入歐元、歐洲基金,結果歐元一上路,匯率就不斷下滑,當年,歐洲基金最後也多半以賠錢收場。同樣的是前年日股大漲,結果許多投資人在去年搶進。沒想到,去年日本反而是亞洲漲幅最小的股市之一。10.說得一口好財匯豐中華投信基金經理人黃時彥指出,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行動。他發現不少人勤於吸收、學習財經與理財相關資訊,也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投資在哪些市場,卻因為忙碌、行情前景不確定或害怕風險,遲遲不敢出手,錯失不少財富。要克服這種盲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強迫投資。甚至,更積極的方法是,在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都選一天購買看好的市場基金。因為根據統計,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許多市場多半都會出現盤整,是投入的好時機。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天下雜誌 《文/楊淑娟》 其實,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會理財。研究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愈來愈熱門,點出許多人們經常忽略、又阻礙致富的盲點。理財、投資,應該是件理性的事。但是許多財務、投資專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卻發現,人們常常不自覺地跟自己的錢過不去!研究這些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behavior finance)愈來愈熱門,也點出許多人們忽略、卻足以妨礙致富的盲點:1.風險性資產偏低提倡理財教育的花旗銀行與法國Insead管理學院合作的調查發現,許多年輕人知道長期而言,時間、複利的威力可以增加投資報酬、降低風險,但當下卻因為怕損失,不敢輕易把資產投資在風險與報酬都較高的標的。例如,如果有一盤丟銅板賭局,擲出正面可以贏兩百元,擲出反面則輸一百元。以機率計算,參加賭局的人平均每局可以贏五十元,幾乎穩賺不賠。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卻平均要可以連擲六十四次,確保必是穩賺不賠,才敢參加賭局。相比之下,超過五成的香港人只要可以擲一次,新加坡人只要可以連續丟十三次,就會冒險嘗試。2.你沒有想像中的會存錢,強迫儲蓄效果大學界著名的《經濟研究季刊》刊登一篇報告,讓銀行客戶選擇要固定在每個月的哪一天把固定金額的錢存入儲蓄帳戶,還是隨時要存多少都可以。一年後發現,這些選擇強迫儲蓄計劃的人所存到的錢,比自己決定儲蓄時間與金額的人,多存到八一%的財富。3.你的卡奴指數比你想像的高行銷學者普烈雷克與賽門斯特針對麻省理工學院的企管碩士班學生進行一項實驗,問他們願意用現金還是信用卡、分別以多少錢購買NBA籃球賽的門票。結果發現,傾向付現的人只願意用二八.五美元購買門票;願意用信用卡的人卻願意花費六○.六元。兩相比較,信用卡使人多花了一一三%的消費金額。顯然,理財顧問們要大家剪卡或出門只帶現金、不帶信用卡,不是沒有道理。4.購買過多耐久財Insead管理學院的教授華頓布洛克等人在香港進行一項實驗,要七十二名消費者在五個星期內記錄所有的消費行為,包括花了多少錢、購買哪些東西、用什麼方法支付,以及這是炫耀性消費還是必需品。結果發現,在這總計兩千多件消費中,受試者在購買炫耀性與非必要性商品時會即時、或盡快付清;但在購買耐久的必需品時,卻容易用信用卡或申請貸款。因為他們認為耐久財可以使用很久,值得先買下再慢慢付清,而容易淪入貸款陷阱。5.花錢時,想想比例原則大家都認為,賺愈多錢時,消費佔總收入的比例會下降,存下更高比例的薪資。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這麼想,卻不見得這麼做。《消費者研究期刊》刊登一項研究,問大家如果收入是九千元港幣,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飲食、娛樂與購物。接著再問,如果收入是五百元與十六.二萬元,又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上述消費。結果發現,收入愈高,薪水用於消費的比例愈高。人們只注意到名目薪水的提升,可以花更多錢,卻沒有去計算,薪水中用於每一項消費的比例為何。6.過度自信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在一項財富趨勢研討會中,也提出不少人們在投資方面的盲點。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與見識,認為自己比較會選股、操盤,結果反而頻繁地轉手買賣股票、並且傾向投資高風險股票或投資過度集中。同樣的是,瑞典的研究調查發現,有高達八一%的創業者認為,他們的生意一定會成功。7.不願面對錯誤摩根富林明統計指出,有八成的投資人在需要現金時,會選擇賣掉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的投資。但是企業經營時,卻往往會留下有利潤的部門,結束虧損的業務,未來才能繼續產生收益。所以散戶們應該重新思考投資哲學,不要再不願認賠殺出、抱著慘跌的基金或股票,期待它有一天會回春。8.用不相關的資訊來做投資決策貝萊德證券投顧董事長張凌雲發現,人們常受制過去的經驗或想法,而用偏誤的資訊來分析未來與決定投資相關事宜。例如,不少人擔心美國景氣走緩,而不敢投資美國股票。但近幾年的經驗顯示,股價的走勢跟企業獲利的關聯較大,不管美國景氣如何,許多美國企業都在新興市場賺了大錢。如果執著於以往的舊觀念,就會與財富擦身而過。9.羊群效應摩根富林明的財富報告還指出,不少散戶都有相同的毛病,放棄基本面而隨波逐流。結果,常常買在高點、賣在低點。例如,在歐元剛上路那一段時間,不少投資人都盲從買入歐元、歐洲基金,結果歐元一上路,匯率就不斷下滑,當年,歐洲基金最後也多半以賠錢收場。同樣的是前年日股大漲,結果許多投資人在去年搶進。沒想到,去年日本反而是亞洲漲幅最小的股市之一。10.說得一口好財匯豐中華投信基金經理人黃時彥指出,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行動。他發現不少人勤於吸收、學習財經與理財相關資訊,也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投資在哪些市場,卻因為忙碌、行情前景不確定或害怕風險,遲遲不敢出手,錯失不少財富。要克服這種盲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強迫投資。甚至,更積極的方法是,在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都選一天購買看好的市場基金。因為根據統計,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許多市場多半都會出現盤整,是投入的好時機。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已經滿5個月的饅頭除了很會跑跳碰以外現在最大的樂趣就是玩小強只要我在家她都會尾隨跟著晩上上網時突然不見她的蹤影叫半天也見不到喵才發現她在她的閨房地上抓小小強而小強已經被玩弄的翻肚了頭皮陣陣發麻>"<�也敢緊抓著她去洗洗手饅頭妹真是勇敢幫我消滅所有的小強保護我不被小強嚇到她不僅是我的公關也是我的bodyguy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發問者:靜瑄 ( 初學者 5 級)我要買基金(海外的) 在投信開戶跟銀行開戶境外帳戶一樣可以申購跟贖回嗎 (投信ㄉ手續費較優銀行ㄉ手續費較貴 !因是投資基金新手 怕自己找錯單位開戶 而影響到安全權益等問題 因此想請了解ㄉ朋友 能夠指點一下 謝謝!==============================回答者: johnwin ( 初學者 4 級 )全世界有十數萬只基金台灣政府只核準1028支(1個月前的資料) ,銀行會選了幾十支來賣,如果選很多會怎麼樣呢!客戶向銀行購買基金,銀行收了錢再向投信購買基金,如果同類型支數太多,分散投資,績效不好,每支基金只募集幾十萬元,你說投信會不會砍頭所以銀行只要賣的好的基金,不是要表現好的基金一大堆基金台灣沒有賣,有賣的大部分都是表現不好的基金,如果表現不好,是不是就不好賣,銀行就降手續費或其他費用,或增加理專的佣金而基金表現不佳時,理專就會建議你換基金¸換基金就浪費手續費及買賣價差,理專就有錢賺,而理專不時就勸你轉換,以賺取佣金,它們不是以基金的好壞來吸引客戶,而是以手續費折扣及理專的服務態度來吸引客戶。會不會覺得銀行很黑你去兩家商店買東西做比較第一家你跟老闆說打5折好嗎,老闆回說5折沒辦法,7折好嗎第二家你跟老闆說打5折好嗎,老闆回說5折沒辦法,至於可不可以打折,我計算一下,結果老闆將所有的帳冊,拿出來經過1小時計算,告訴你我真的無法給你打折,你覺得那一家賺的多?其實就是投信跟銀行都很黑推薦中國基金(最近在臺灣如此敵視中國的地方,報章雜誌也報導一大堆,連戰去大陸幾天,台灣都快瘋了)債券類排名世界第一的荷銀新興市場(國家)債券基金(連荷蘭銀行都沒賣),過去7年平均18%以上,最低13%,今年也已經10%左右了,它的表現打敗一堆股票基金,不建議一筆錢1支基金,這在基金投資的風險分散上是大忌(國內銀行幾乎不會對客戶作這種建議,因為台灣買基金一次只能買一支),善用基金轉換,投資配置,風險分散,好好用功,隨時與學有專精的財富顧問討論,運用優良的基金平台。基金的配置(一筆錢5到10支,分配到不同類型的基金隨時轉換,對風險分散是必須的)是重要且需要配合時機 ,現在的配置過3個月過半年過1年都不同(當然某些標的也可以放久一點),多頭空頭時要如何衝或避險也不同,如有一個平台能同時選擇6-70家海外投信公司,如富達霸菱富蘭克林等的10支基金或不限支數,而且每年10次轉換全部免費,並有充分的基金種類(台灣很多沒有賣,如中國)與支數選擇(1400支,台灣全部才1028支,分給幾十家銀行,投信, 而投資型保單能選的基金才3-40支)在轉換時沒有任何費用與障礙,才是好的基金平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下是銀行與國外基金平台(手續方便,功能強大)的比較香港的財富服務公司(幾乎全部是優點)1.有6個基金平台【AVIVA、忠利,萊斯基亞, 蘇黎世、皇家聯合等】,投資的基金(6-70家海外投信公司,如富達霸菱富蘭克林)有1400多支,有美元、英鎊、歐元、港元及澳元五種貨幣戶頭選擇2.風險分散。一次投資可免費同時選擇許多組合3.可投資避險基金,保本基金及中國基金等 4.由世界前幾大(每一間都比國泰金控大10幾20倍)的保險資產公司【AVIVA、忠利,萊斯基亞, 蘇黎世等】的信託憑證, 在台灣及世界皆能獲得服務5.每年免費10次轉換(不限支數),不會因為轉換不易而喪時時機。當多頭時,轉入股票基金, 當空頭時,轉入避險基金或債券基金。7.擁有專業的投資建議(因為轉換沒有費用, 所有的建議都是為了客戶),到府服務私人銀行的知識與服務9.客戶身故,擁有投資現值101%的壽險壽險給付, 單筆另加5%意外險死亡給付10.資訊平台: 完整且中文化的基金平台,能將各基金公司的資訊,統合在一起做比較及分析,並與世界最大的兩家評鑑公司--標準普爾與晨星直接做資料連結國內銀行通路基金(幾乎全部是缺點,其實我以前也是買銀行基金)1.種類少限制多2.風險高。一次只能買一支基金3.只有傳統型基金4.台灣的銀行所發出的信託憑證,規模小、風險高,容易受政治及人為因素的影響5.基金轉換手續繁雜, 同基金公司約0.5%或500元,不同公司(買賣價差+ 贖回買入)約5至5.25%,,令人不想轉換,延誤時機。理專也會在不適當的時機建議轉換,以賺取手續費(最大的利潤所在)7.理專素質參差不齊,並有業績壓力, 常因壓力建議客戶轉換9.非壽險保障:要併入遺產。10.資訊平台差,你需要自己尋找各種訊息。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發問者:靜瑄 ( 初學者 5 級)我要買基金(海外的) 在投信開戶跟銀行開戶境外帳戶一樣可以申購跟贖回嗎 (投信ㄉ手續費較優銀行ㄉ手續費較貴 !因是投資基金新手 怕自己找錯單位開戶 而影響到安全權益等問題 因此想請了解ㄉ朋友 能夠指點一下 謝謝!==============================回答者: johnwin ( 初學者 4 級 )全世界有十數萬只基金台灣政府只核準1028支(1個月前的資料) ,銀行會選了幾十支來賣,如果選很多會怎麼樣呢!客戶向銀行購買基金,銀行收了錢再向投信購買基金,如果同類型支數太多,分散投資,績效不好,每支基金只募集幾十萬元,你說投信會不會砍頭所以銀行只要賣的好的基金,不是要表現好的基金一大堆基金台灣沒有賣,有賣的大部分都是表現不好的基金,如果表現不好,是不是就不好賣,銀行就降手續費或其他費用,或增加理專的佣金而基金表現不佳時,理專就會建議你換基金¸換基金就浪費手續費及買賣價差,理專就有錢賺,而理專不時就勸你轉換,以賺取佣金,它們不是以基金的好壞來吸引客戶,而是以手續費折扣及理專的服務態度來吸引客戶。會不會覺得銀行很黑你去兩家商店買東西做比較第一家你跟老闆說打5折好嗎,老闆回說5折沒辦法,7折好嗎第二家你跟老闆說打5折好嗎,老闆回說5折沒辦法,至於可不可以打折,我計算一下,結果老闆將所有的帳冊,拿出來經過1小時計算,告訴你我真的無法給你打折,你覺得那一家賺的多?其實就是投信跟銀行都很黑推薦中國基金(最近在臺灣如此敵視中國的地方,報章雜誌也報導一大堆,連戰去大陸幾天,台灣都快瘋了)債券類排名世界第一的荷銀新興市場(國家)債券基金(連荷蘭銀行都沒賣),過去7年平均18%以上,最低13%,今年也已經10%左右了,它的表現打敗一堆股票基金,不建議一筆錢1支基金,這在基金投資的風險分散上是大忌(國內銀行幾乎不會對客戶作這種建議,因為台灣買基金一次只能買一支),善用基金轉換,投資配置,風險分散,好好用功,隨時與學有專精的財富顧問討論,運用優良的基金平台。基金的配置(一筆錢5到10支,分配到不同類型的基金隨時轉換,對風險分散是必須的)是重要且需要配合時機 ,現在的配置過3個月過半年過1年都不同(當然某些標的也可以放久一點),多頭空頭時要如何衝或避險也不同,如有一個平台能同時選擇6-70家海外投信公司,如富達霸菱富蘭克林等的10支基金或不限支數,而且每年10次轉換全部免費,並有充分的基金種類(台灣很多沒有賣,如中國)與支數選擇(1400支,台灣全部才1028支,分給幾十家銀行,投信, 而投資型保單能選的基金才3-40支)在轉換時沒有任何費用與障礙,才是好的基金平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下是銀行與國外基金平台(手續方便,功能強大)的比較香港的財富服務公司(幾乎全部是優點)1.有6個基金平台【AVIVA、忠利,萊斯基亞, 蘇黎世、皇家聯合等】,投資的基金(6-70家海外投信公司,如富達霸菱富蘭克林)有1400多支,有美元、英鎊、歐元、港元及澳元五種貨幣戶頭選擇2.風險分散。一次投資可免費同時選擇許多組合3.可投資避險基金,保本基金及中國基金等 4.由世界前幾大(每一間都比國泰金控大10幾20倍)的保險資產公司【AVIVA、忠利,萊斯基亞, 蘇黎世等】的信託憑證, 在台灣及世界皆能獲得服務5.每年免費10次轉換(不限支數),不會因為轉換不易而喪時時機。當多頭時,轉入股票基金, 當空頭時,轉入避險基金或債券基金。7.擁有專業的投資建議(因為轉換沒有費用, 所有的建議都是為了客戶),到府服務私人銀行的知識與服務9.客戶身故,擁有投資現值101%的壽險壽險給付, 單筆另加5%意外險死亡給付10.資訊平台: 完整且中文化的基金平台,能將各基金公司的資訊,統合在一起做比較及分析,並與世界最大的兩家評鑑公司--標準普爾與晨星直接做資料連結國內銀行通路基金(幾乎全部是缺點,其實我以前也是買銀行基金)1.種類少限制多2.風險高。一次只能買一支基金3.只有傳統型基金4.台灣的銀行所發出的信託憑證,規模小、風險高,容易受政治及人為因素的影響5.基金轉換手續繁雜, 同基金公司約0.5%或500元,不同公司(買賣價差+ 贖回買入)約5至5.25%,,令人不想轉換,延誤時機。理專也會在不適當的時機建議轉換,以賺取手續費(最大的利潤所在)7.理專素質參差不齊,並有業績壓力, 常因壓力建議客戶轉換9.非壽險保障:要併入遺產。10.資訊平台差,你需要自己尋找各種訊息。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下午辦完正事還有時間和Teresa去藍晶洗頭按摩絲服一下翻翻小姐隨手拿給我的雜誌裡面有一個不錯看的髮型叫“美保BOB“是目前當紅大家都喜愛並且都適合每個人的style我的頭髮好不容易長長卻都分岔>"<�岔了又必需剪掉的情況下不加思索就決定咖擦 頓時感覺頭殼輕許多脖子也涼涼鏡中的自己好像年輕了10歲哈,好像高中生(未剪前有媽媽說我還在唸大學) 看見地上一堆堆落下的頭髮心情也似乎煥然一新想起大學時剪的刺蝟五分頭那才是真正的涼快.方便呢小猴子的新頭毛 

小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